全部
最近,美国高等教育再次陷入动荡。
随着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强势回归,“整顿高校”成为其重要政治工具:冻结联邦经费、削减科研拨款、限制多样性与包容项目资金、审查国际学生签证信息……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,直接把以藤校为首的一众美国名校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哈佛、耶鲁、哥伦比亚大学相继传出抛售私募资产、冻结博士招生、裁撤教职人员等“自救”消息。而这些“财政黑天鹅”背后,最先、最重的代价,往往落在了国际生头上。
来源:CNBC
财政收紧,硕博项目首当其冲
从哥伦比亚大学砍掉大部分博士名额,到斯坦福、宾大、加州大学系统冻结硕博招生,美国顶尖高校的研究生项目正经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收缩。
博士项目是高校科研的“心脏”,而博士生也在日常教学中承担着大量助教工作。缩招不仅影响了研究进程,也将波及本科生课堂资源。但在这一切调整中,国际生往往因身份限制更难获得助学金和资助,优先被排除在招生名额之外,成为“可牺牲”的群体。
涨学费,国际生成“提款机”
面对数十亿美元的财政缺口,各大高校纷纷通过提高学费来“止血”。比如加州大学宣布,从2025年起州外新生学费上涨3402美元,总费用逼近每年40万元人民币。而国际生因不享受任何补贴,往往要为这场“通货膨胀”买单。
根据College Board的数据,2024-2025学年,不少名校的年均花费已突破9万美元大关。而这些新增负担,绝大部分都压在国际生家庭的肩上。
政治风向动荡,国际生身份更脆弱
特朗普政府不仅从资金上围剿高校,更通过政治手段影响国际生生存环境。拜登时期的“相对缓和”不再,新的政策一夜之间可能颠覆整个留学轨迹。
面对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,国际生的处境不仅是“贵”,更是不稳、不安、不可控。而且,这种不安源自一个核心事实:国际生没有任何“抗风险能力”。一纸签证到期、一条社交媒体言论、一次“政治不正确”的集会参与,都可能让数年努力瞬间归零。
来源:veer
稳定身份,才能抵御风浪
美国名校的教育价值毋庸置疑,但在当前“经济紧缩+政治风险”的双重夹击下,仅靠分数冲刺名校已经不够。
绿卡身份将留学生归于本地人,支付本地人的低廉学费,进入本地人的招生池,拿更多奖学金,自由选择专业,毕业后自由工作且不惧裁员。
身份的稳定,才是真正能穿越动荡、支撑未来的底牌。
无论是子女的学业规划,还是家庭的长期发展,提前布局绿卡身份,不再只是选项,而是越来越多家庭的刚需。了解更多,请拨打4008-262-186和在线咨询详询新通。
微信号:igo180
长按图片,识别关注
新通移民APP
随身移民专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