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导演郑琼耗时6年拍摄的纪录片《出路》在网上引起了极大关注,不少人看过之后直言,戳中了中国当下社会的痛点。
1
马百娟来自甘肃大山深处,家境贫困,母亲病逝,父亲年迈,全家一年现金开销不超过50元,是的,你没看错,是50元。导演采访她的时候是在6年前,12岁的她,才读小学二年级,理想是去北京上大学。
六年之后,当导演再次拍摄时,马百娟已经与自己的表哥结婚,并已怀孕,小学没读完的她,终究没有实现自己儿时的理想。
但最让人感到难过的是她父亲的这段话。
二号主人公是湖北男孩徐佳,父母都是农民工,但他的父亲认为只有通过高考才能改变他的人生,就算跪在地上也要让他上学。
父亲去世后,母亲艰难支持他读书,复读三次,终于考上大学,毕业后与恋人留在城市,开始了与父辈完全不同的人生。
对比最明显的是北京女孩袁晗寒,家境优渥,高中辍学后,喜欢艺术,在家里画过画,去德国留过学,在南锣鼓巷开过酒吧,人生对她来说,有着更自由、更可依着性子发展的无限可能。
很多人说,这部纪录片反应的是当下中国最严酷的阶层分化,马太效应愈演愈烈。徐佳在知道了袁晗寒的情况后说“我知道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,我接受这种不公平,希望在我的努力下,让我的下一代达到袁晗寒那种状态。”
这是当代青年最清醒的自我觉悟,透露出了一个大家或许都忽略的事实,相较于阶层固化,父母的思想高度,才决定着一个孩子的人生前景。
2
阶层固化论被谈及许久,但是一个事实所有人都无法否认: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,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未来。
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向来是父母们鞭挞的对象,悲哀的是,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一边痛骂一边送孩子去往补习班的路上。但也有人早就跳出了这个圈子,将期待的点放在了海外教育上。
据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,2007年,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为14.4万人,而2017年,这一人数已经突破60万大关。而在对高净值家庭的调查中,超过五分之四的人选择让孩子出国读书。
究竟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走出国门,在海外接受教育?
这些中国的“大佬们”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宗庆后之女宗馥莉,中学开始赴美留学。
素有“娱乐圈纪检委”之称的王健林之子王思聪,先后在新加坡、英国读书。
柳传志女儿、滴滴总裁柳青,拥有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;侄女柳甄曾为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,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。
神秘的马云之子据网上信息显示也曾在美国的伯克利大学求学。
发现了吗?相较于经济实力上的巨大悬殊,决定孩子未来发展前景的,是父母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。
马百娟的父亲信奉女孩子嫁人就好无需读书,徐佳的母亲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大学;而中国大批的企业家、商界大牛们,更是将孩子的教育放在了极为重要的程度。
3
网上有人总结,现在的中国,有财富不可贵,有教育资源也不可贵,可贵的是,孩子有拥有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,这是父母给予优渥的教育资源之外,所能给孩子带来的最为稀缺的礼物。
袁晗寒之所以能够“任性”地选择辍学、读艺术、留学、创业,就在于父母已经给出了足够的底气,让她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。
那么,对于留学生来说,真的是出国之后一切无忧了吗?
随着中国留学生归国人数的不断增多,“海龟”所要面临的就业及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加,很多人为此不屑,国内经济持续向好,发展潜力巨大,回国是一个明智之选,相较于这种言论,更多的现实是,学成后想要留下,难度实在太大。
上世纪90年代,留学生的父辈们开始了从县城走向省会、首都的人生升迁,带来了能够决定下一代人生起点的转变;现如今的留学生大有上一辈的迁徙之意,所要的,是一个更为开阔的未来。可惜的是,当年省会、首都的大门敞开,而留学生们所在国呈现出的却是严管严控的景象。
但也并非没有可能。
小江,中学就读的是杭州市鼎鼎有名的杭二中,景秀前程似乎就在眼前,然而,他还是选择了留学加拿大。父亲一直有生意往返中加间,所了解到的关于留学生群体的生活更加深刻。其后,小江成功被麦基尔大学录取,在就读大学之前,他拿到了移民身份。
毕业后,很多人挣扎在留下还是回国的纠结中,小江的发展顺理成章,在多伦多工作了一段时间,因为看中了国内的发展前景,回国,互联网创业,一切从零开始。
很多人问他,最后都是要回国,何苦当初家里还要办移民。
对于这类问题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但是在小江的父亲看来,孩子能够有权利选择是在加拿大生活还是在中国创业,都基于前期移民安排所带来的底气,和北京女孩袁晗寒一样,父母为孩子提供的最好的资源,是给与他自由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权利。
阶层固化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,为人父母者,思维的固化。
热文推荐: